——中国品牌和中国创造走向国际舞台历程综述
2021年10月20日,奥地利维也纳华为旗舰店正式开业后的第一位顾客展示购买的商品。华为维也纳旗舰店集销售、售后、产品体验等为一体,旨在展示华为品牌形象、提供新产品体验等。新华社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刘政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赢得世界市场的重要资源。
中国品牌日设立以来,中国品牌迎来了长足的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涌现出了一批本土生、本土长的自主品牌,人们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买国货、用国货成为“国潮”青年的生活方式。这些“国牌”不但备受国人认可,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向世界分享中国品牌和中国创造。
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的于潇宇博士曾参与过今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的前期筹备工作。他认为,我国通过出台中国品牌日相关政策,可以鼓励中国企业对品牌的追求、建立和壮大,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对标国际标杆企业,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进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展现高颜值、高品质、高科技“新国货”形象
“2022年我国入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达84个,比2017年增加了27个,各大行业领域一批又一批自主品牌持续走进大众视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服务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振中介绍,自中国品牌日活动举办以来,几年间,我国自主品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国民欢迎。
“以智能手机为例,2022年一季度中国大陆手机销量排行榜上,OPPO、荣耀、vivo销量超过苹果,分列前三位。”刘振中说。
“根据品牌估值和战略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入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的中国企业从2017年的57家增加为2022年的84家。84家企业品牌价值总量达到1.6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服务业室主任、研究员洪群联给出一组数据。
“既有‘老国货’也有‘新势力’。”中国传媒大学BBI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树庭介绍中国品牌的“进化史”。5年来,我国自主品牌在供应链、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消费者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等诸多因素,使得国货消费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既有完美日记、元气森林等依托互联网迅速蹿红的新锐品牌,也有李宁、百雀羚等借助年轻化焕发新生的传统品牌。
张树庭表示,今天的自主品牌正在逐步摆脱过去低端的品牌形象,向高颜值、高品质、高科技的“新国货”形象进化。
当前,我国品牌发展既呈现“小渗透”,也具有“大生态”。张树庭介绍,伴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碎片化、需求周期越来越短,一些中小企业凭借对市场的细微洞察和快速反应,聚焦于小而美的细分赛道,精耕私域,进行品牌渗透;一些巨头企业则将自身能力开放作为一种可供外界灵活使用的“公共资源”,将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聚合到一起谋划。通过构建品牌生态圈,探索万物互联时代的新品牌范式。
“5年来,我国品牌建设意识和氛围更加浓厚。越来越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品牌建设、维护品牌形象的意识更加主动。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品牌意识也不断增强,爱国货、用国货,关注和支持自主品牌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洪群联说。
创新驱动,自主品牌国际“认可度”提升
“如果说品牌是看得见的实体,那么创新就是看不见的灵魂;如果说品牌是看不见的无形资产,那么创新就是看得见的硬实力。它们唇齿相依,互为因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何佳讯表示。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29.8万家,较上年增长5.2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同比增长22.6%。
创新是品牌生命的养料。5年来,我国自主品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技术革命、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快创新投入力度,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品牌跃迁成长,华为、大疆、大族激光等依托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民族企业已现峥嵘。
“强大国内市场成为自主品牌崛起的坚实依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徐建伟表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为国内企业贴近市场开发技术、推出产品、创建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一批优质企业抓住国内市场扩大和需求升级契机,协同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和自主品牌建设,呈现国内市场孕育和成就自主品牌的良好势头,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积攒更多实力和底气。
“2021年,华为占全球通信设备市场28.7%的份额,海尔家电全球市占率高达16.5%,稳居全球第一。”洪群联说。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凭借品牌的影响力登上世界舞台,与全球企业同台竞技,并展现出了稳健的增长势头。”张树庭给出数据,在“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中,中国每年都有新品牌上榜,2021年已达到18个,是上榜品牌数量第二多的国家。在Inter brand“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中,华为已连续八年跻身榜单。此外,海尔、大疆、小米等一系列自主品牌也都在各自领域扎根海外市场,一再刷新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
我国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增强,汽车、手机、家电、服装等领域一大批优质品牌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日渐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这不仅是“走出去”,更是“走上去”。
“‘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刘振中表示。
“通过品牌输出,中国产品和服务形象在不断改善,也带动我国产业附加值和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付保宗说。
政策赋能,营造品牌建设新生态
品牌塑造依托于消费者的口碑,同样离不开政策的东风相送和制度的保驾护航。
2017年9月,《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着力打造中国品牌。国家品牌战略开始深入实施,多项政策助力品牌建设。
“国家持续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投入,5年来,品牌支撑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付保宗介绍,持续开展品牌建设相关活动、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检验检测实验室等品牌认证机构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写入民法典。”4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时表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7年的76.69分提高到2021年80.61分,整体步入良好状态。“品牌建设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对标国际通行的商标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一些工业、服务业等行业性的法规也陆续出台。”付保宗说。“5年来,仅农业品牌建设领域,政策、机制已实现系统化。”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义博介绍,品牌强农的指导性文件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方案印发,品牌建设政策工具日益丰富,开展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并加强农业品牌标准建设。
同时,农业品牌发展也实现了平台化。张义博表示,通过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支持发展农业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创建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盱眙龙虾等品牌脱颖而出,成为全社会有口皆碑的地域性品牌。
于潇宇表示,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将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牵引作用,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升级、产业升级和价值链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质量强国”建设,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还应继续强化法律法规对品牌的保护作用。”付保宗表示,应继续健全品牌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打击假冒伪劣,让优秀品牌能够在更干净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同时,也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管,建立“白名单”“黑名单”制度,营造品牌建设新生态。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安宁、付朝欢和见习记者陈荟词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