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版图中,成德眉资同城化正以“加速跑”的姿态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作为中西部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通过“内圈精准协同、外圈联动融合”的布局策略,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构建起“轨道上的都市圈”,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引领价值。
中国发展网讯 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围绕空间布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精准发力,为同城化发展铺就坚实道路。
《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 - 2035年)》的获批,更为成德眉资同城化明确了清晰的空间发展蓝图。规划以构建起“三区两山,三轴三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打造五级城镇体系,统筹四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G5扩容高速德阳段
在发展布局方面,成都都市圈以“内圈同城化、外圈一体化”为核心逻辑,形成了“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框架。内圈以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为核心,通过成德眉发展轴、成渝发展主轴两条轴线串联,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三大产业走廊。以德阳什邡市与成都金牛区合作共建金什合作园区为例,打造成都都市圈实体化产业合作平台,创新开展“总部+基地”“创新+转化”“研发+制造”的产业协作模式,联合招引落地国内工业级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中航智科技公司,项目研发总部设在成都金牛区,生产基地布局在德阳什邡通航产业园,为成都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提供先行示范。外圈则以绵阳、遂宁、雅安、乐山四市为协同发展区,通过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雅高速等通道,承接内圈产业外溢,形成“研发—转化—制造—应用”的全链条协同。
未来,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资协同开放走廊以及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等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成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天府大道北延线科创走廊致力于打造成都都市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导区和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天府大道南延线科创走廊则朝着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目标迈进。这些区域通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吸引大量优质项目和企业入驻,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沱江流域(简阳段)
在生态空间协同方面,成都都市圈共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联合开展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沱江流域治理,五年来累计新增造林一百余万亩,沱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让“城市绿肺”与“生态屏障”惠及全域,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外圈一体化”扩面发展提供生态协同硬环境!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同城化发展的“先手棋”。成都都市圈以“两环三射”为主骨架,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 “四网融合”:市域铁路加速成网,高速公路无缝衔接,航空枢纽能级跃升,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立体网络。这在国内都市圈发展方面具有创新代表性。
市域铁路成眉线:岷江特大桥犹如巨龙横跨岷江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以及前瞻视野的高起点规划,更是让同城化发展的“血脉”愈发畅通,同城化大道越来越宽,越来越好。在交通领域,以“两环三射”为主骨架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已开通运营。截至2025年7月,成都至资阳的市域铁路(轨道交通资阳线)累计客流量已达893.46万人次。该线路自开通以来持续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注入动力,预计到2027年,成德S11线、成眉S5线将建成投运,届时成德眉资区域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中心城市到全部区域副中心城市均运营市域铁路的都市圈。
不仅如此,公路交通同样日新月异。春节前,眉山市丹棱县大雅公交公司与天府通达成合作,实现“一卡通刷、一码通乘、优惠共享”,成都都市圈已有32个区(市、县)实现“卡(码)通刷”,稳定开行跨市公交17条。今年,全面通车的天府大道仁寿段,标志着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全面成型,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段也在加快改造,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间的联系。
据了解,未来还将有多个已建或即将上马的基础设施项目,不仅缩短了四市同城化发展的物理距离,更重构了要素流动格局。资阳临空经济区依托天府机场,与成都东部新区共建“三草湾智能制造产业园”,吸引机器人、航空航天等产业落户,形成“临空制造 + 跨境物流”的产业集群。
从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到空间布局的科学有序,再到重大平台的联动发力,成德眉资用五年时间筑牢了同城化的“四梁八柱”。当先行的基础转化为共进的动能,成德眉资区域协同的蓝图正变得愈发清晰。(文:蔡雨洁 王志强 图片来源:“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建设”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