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品牌 > 行业资讯 > 正文

普通人的“生命接力” 四川完成第9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2025-08-06 16:27    来源:中国发展网    

2025年8月5日中午,资中人李亮(化名)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四川第9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走出医院那一刻,阳光正好。不久之后,远在上海的一个小小生命,也将因为这个陌生人,重新获得感受世间美好的机会。

实际上,是长达17年的坚守和等待才开启了这场充满爱心的“生命接力”。从2008年登记成为志愿者,到2025年成功配型和采集完成,李亮用25次无偿献血、两次配型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尽己所能”。他总说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小事,可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串联起了一条跨越17年的“生命接力”赛道。

图片4

四川第9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亮(化名)

一粒种子的萌芽

2008年4月,彼时还是大学生的李亮在校园里第一次了解到了“三献”的概念。当时,四川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他的学校进行宣讲,“造血干细胞捐献”“无偿献血”“器官和遗体捐献”像一颗种子落进了他心里,“当时就觉得,这是能实实在在救人的事。”他当场填了登记表,挽起袖子完成血样采集,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是从那天起,李亮的人生多了一项雷打不动的习惯——无偿献血。17年间,他累计献血25次,9400毫升的献血量相当于两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和。“现在已经习惯了,仅仅是力所能及地做了点对于社会或他人有益的事。”他总说,自己能做的也只是个人能力范围内的小事,可他的这件小事一坚持便是十几年。

图片5

17年里,李亮累计献血25次,共计9400毫升

两次爱心的颤动

2019年的一个午后,李亮第一次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配型成功了!”电话里的消息让他瞬间热血上涌,可这份激动很快被一盆冷水浇灭——因未知原因,那次捐献最终未能完成。他当时挺失落的,感觉是错过了一场重要的生命约会。但他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旧该献血时献血,该工作时工作,只是心里那粒种子,还在悄悄等待发芽的时机。2025年6月的一天,李亮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个让他心跳加速的消息:“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上海一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放下电话,这个40岁的男人难掩激动——从2008年大学时成为志愿者,他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17年。得知配型成功后,李亮和弟弟通了电话,这个同样坚持无偿献血的男人,是家里对这件事唯一的第一“知情者”。“先别告诉老娘。”李亮反复叮嘱弟弟。在他眼里,母亲没念过书,或许无法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抽骨髓”,而是抽外周血。与其让她担惊受怕,不如自己做了这件事情再解释。

图片6

李亮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一种平凡的伟大

为了顺利捐献,他开始调整作息、健康饮食,并且规律运动,以便在捐献时能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几天需要打“动员针”,就是注射一种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这个过程中,李亮坦言身体有些轻微不适,但他说:“这点不舒服,我能扛得住。”

“能够有机会救助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事情。”采集造血干细胞时,看着血细胞分离机的管子里,自己的血液缓缓流动,李亮说:“我很荣幸能实现帮助他人的小小愿望,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救助一个生命,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虽然我此生不可能从事军人或医务工作者这类为生命奉献的职业,但我真切地希望那个小朋友能顺利地健康成长,将来也能力所能及地援助他人。”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脊髓”,对于这种误解,李亮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差异不大,也不可怕。”李亮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也希望有更多人知道,那支小小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可能会让一个生命有机会感受更多人世间的美好。经过近4个小时的采集,167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分离出来,立即由专人送往上海救助患儿。

图片7

采集完成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在李亮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正如他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刚好能给社会或他人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助而已。”而这世上最动人的温暖,往往就藏在这些普通人的坚持里,在某个不期而遇的时刻,成为点亮别人生命的光。数据显示,四川省造血干细胞捐献量从2016年突破100例到2021年突破400例仅用5年,增速持续刷新纪录。截至2025年8月5日,全省造血干细胞志愿登记人数达141493人,成功捐献突破900例,为近千名血液病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杨雯捷]

相关新闻

上线广告
中国品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