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独特的区域位置优势,纯净无污染的天然河流水源和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土壤,让兴安盟成为水稻种植的黄金产区,造就了兴安盟大米的独特品质。兴安盟大米先后获得“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等国家级荣誉。兴安盟坚持实施大米品种、品质、品牌战略,大米远销呼和浩特、云南、四川、武汉、北京、深圳等地,快步走向全国,走进百姓餐桌。兴安盟大米总评估价值达180.26亿元,位列全国首批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2名,粮食类第3名。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一是在“兴安盟大米”品牌带动下,2020年新增水稻种植面积近3万亩,较上年增加2.3%,总面积增加到138万亩;二是兴安盟大米产品基地绿色、有机认证取得较大突破,2020年新增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基地21.5万亩,总数达到66.5万亩;三是在扎旗、乌兰浩特、前旗、中旗等地打造14个万亩水稻综合示范基地,并取得良好效益。
(二)提升生产企业规模水平。一是提升高端大米生产能力,提升糙米、胚芽米等产品加工精度和质量。二是加强兴安盟大米原料和产品保鲜库建设。三是开展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试点(10家重点企业)。
(三)完善延伸大米产业链条。一是加快向“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通过“招新扶强”措施,发展万吨以上大米加工企业27家,总设备加工能力达到168万吨/年,逐步将吉林、黑龙江部分水稻产区发展成为兴安盟大米的原料基地。二是采取种养结合模式,增加水田收益,提高水稻品质。2020年,稻田养鱼1430亩、养虾551亩、养蟹176亩、养鸭401亩,总计达2558亩。
三、取得成效
(一)立足本地优势,注重绿色有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深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农药、化肥利用率保持在41%以上;积极推进农副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膜残膜综合利用率,实施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实施品牌战略,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力度,培育“扎赉特”公共区域品牌,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输出基地,全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稻渔共生、稻鸭共养试验示范基地,推广“猪-沼-稻”生态循环模式,引导农牧民使用秸秆颗粒燃烧炉,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二)拓展产业链条,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围绕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中心和“乐村淘”等电商网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围绕永兴农耕博物馆、隆越生态园和水稻科技示范园区,深入挖掘水稻产业文化内涵,打造水稻田园景观和田园综合体,开展乡村旅游系列节庆民俗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增收致富。
(三)推动产业集群,激活市场主体。科学规划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高标准打造乡级百亩试验示范科技园区15处,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主导产业集中发展、主推技术集成应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绰尔工业园区为重点,集中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集群,强化龙头企业与著名品牌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形成区域领先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打造现代仓储物流集群,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形成以水稻产业为核心的物流集群。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扎赉特旗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四)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惠民富民。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业主、农村经纪人开展集中轮训3次以上,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引领意识。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扶持方式,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规范完善农业投融资和风险保障机制,制定并出台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实施办法,确保多方受益,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