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芜湖市强化理念创新和生态系统建设,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高品质创新创业生态,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价值导向“四统一”,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轮驱动,以“1%工作法”为引领,实施刀刃向内的量化目标改革,持续推动思维模式、管理平台和工作方法创新,大力创建“畅聊早餐会”“紫云英人才计划”等营商环境品牌,全力打造企业最佳投资目的城市,加快培育“多链协同”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发展生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壮大。
一、创新实施“1%工作法”,量化推动政府服务提质增效
聚焦影响企业利润的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制约因素,逐一梳理企业个性、行业共性和营商环境相关问题,以集成、精准、务实的工作举措,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努力实现重点企业和全市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或比周边同类城市利润率提高1%的目标。
一是系统谋划,顶格推进。“1%工作法”虽是小切口,但关联着大系统,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注重统筹实施。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顶格推进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牵头负责的综合组、提质增效组、能源组、用工组、税费组、物流组、融资组、宣传组、督查组9个专业组,建立涵盖全部县(区)、开发区和25个部门协同联动的高效推进机制,推动众主体、多方式共同发力,开展定期调度、督查,将落实情况纳入市政府年度考核任务,有效打通促进改革落实的“堵点”“痛点”“难点”,加快实现政府服务成效、企业发展获得感和营商环境优化可量化。
二是数据赋能,常态监测。选取占全市工业增加值80%的前300强企业作为样本,全面梳理近2000户规上工业企业用人、用能、物流等方面的重点指标情况,建立企业利润常态化监测平台。分别选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50—100户企业作为监测对象,建立监测预警企业库。对影响企业利润的技术、能源、用工等制约因素实施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并按季度发布企业利润率综合报告或专项报告。
三是精准施策,直击痛点。依托企业利润常态化监测平台,充分发挥数据“晴雨表”作用,综合分析构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重点要素,针对性研究提出企业利润率的提升路径及政策举措,采用“综合施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行业“一行一策”等方式,精准实施提质增效、节能降耗、降低物流成本、减税降费、扩大融资服务、降低融资成本等多项改革举措,确保实现平均利润率提升不低于1%目标。
四是创新机制,流程再造。“1%工作法”既是思维模式、管理平台和工作方法的创新,也是一种强大的倒逼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提高企业平均利润率1%的目标,逐一对照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城市找差距、查不足、求改进,不断谋划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操性的工作抓手和务实举措,推动政务服务和治理流程实现革命性再造。
二、顶格推进“畅聊早餐会”,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新名片”
自2021年3月起,芜湖市创新开展每周一次的“畅聊早餐会”,着力搭建一个宽松、国际化的沟通平台,全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芜湖品牌”。
一是搭建亲清政商关系新型直通车。围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聊早餐会”树立尊重企业家的鲜明导向,营造轻松从容的沟通环境,不设置讨论话题,不准备发言材料,打造细节上体现敬意、气氛上宽松和谐的政企沟通新模式,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家面对面畅聊、开放性思想碰撞,让企业家们敞开心扉提意见、建议、批评,市委市政府从中收获金点子,让政府服务更有温度,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早餐会设计专属标识,建立“畅聊微信群”,开设“芜湖畅聊早餐会”微信公众号,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目前,已举办23场早餐会,邀请111名企业家或行业代表参加,企业家们聚焦产业发展、公司上市、人民城市建设、教育政策等热点话题,提出优化融资服务、人才招引、激活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等系列建议,市委市政府从中汲取灵感,出台并启动了“紫云英”人才计划、发展政府投资基金、促进私募基金业健康发展等针对性改革举措,促进一批批项目签约、人才落户。
二是开辟为企纾困解难新通道。“畅聊早餐会”既是感知解决企业家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市委市政府直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形势和存在困难的重要契机。首场早餐会以来,芜湖市建立健全企业家提需求诉求和政府部门汇总建档、逐一交办、全程跟踪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目前已汇总建档企业反映的用工、融资、人才招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问题109个、解决80个,其余问题均在跟踪落实中,企业家反馈良好。如,高科电子公司提出“希望建立实名制的分行业、分领域的云端线上软件产业园,政府和企业可线上预先发布建设需求,有关企业根据自身研发能力承接”,市经信局立即开展论证,拟在市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或经开区维达智谷线上服务平台上开发建设。
三是打造深化合作新平台。以早餐会融合情感、谋划项目,催生一批项目创意,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交流合作平台,并通过持续扩大“畅聊朋友圈”,让广大市民更加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为发展献计献策。如,新签约的291个亿元以上招商项目,科大讯飞筹备打造的全省人工智能实训基地项目,中联重机启动实施的投资12亿元智能化改造及下一步拟投资的新材料板块项目,美的已动工的投资50亿元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等21个产业项目,都是通过早餐会创意谋划。早餐会还聚焦城市软实力打造和传播能力建设,明确支持鼓励民间主体参与宣传,用群众视角、百姓话语讲好芜湖故事,营造“人人都是展示城市软实力的‘窗口’,人人都是城市软实力的建设者、受益者、传播者”的浓厚氛围,促成了自媒体名人“芜湖大司马”为奇瑞代言。此外,早餐会邀请蓝天救援队、星望家长支援中心等社会团体组织参会,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和支持志愿服务、特殊群体等,让政策的阳光照耀城市的每个角落。
三、高质高效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构建具有芜湖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芜湖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双招双引”决策部署,把招才引智摆在更为重要位置,大力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和“3113”人才工程,将人才招引、培养、服务、激励、保障等整合为系统性的人才政策和计划,在全省率先组建市人才发展集团,打造全市人才工作的“总服务商”和“城市HR”,加快完善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人才引育、投资和管理服务体系。预计“十四五”期间,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0个、领军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10000名,引进大学生30万名。
一是组建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高起点规划组建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强化“市场化招引、全链条培育、多元化投入、全要素支持、全周期服务”理念,采用“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人才”新模式,探索构建“人才+服务+资本+产业”运作机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项目链、生态链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全力打造全市人才工作的“总服务商”“城市HR”和“人才CPU”,力争实现“人才资源链接全球、项目投资精准赋能、平台运营合力高效、人才服务温情暖心,人才蝶变成就城市未来”,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人才发展集团,培育1-2家子公司上市。目前,人才发展集团已牵手安徽师范大学、海螺集团、奇瑞公司等“合伙人”,依托对方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携手共赢。
二是推动人才评价标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评价”转变。破除传统人才评价标准,突出人才的能力、业绩和实际贡献。企业人才按照年工资性薪酬及相应纳税额度分档划定为4档,年工资性薪酬200万元(含)及以上且纳税超过20万元的人才为A层次人才;年工资性薪酬100万元(含)-200万元且纳税超过10万元的人才为B层次人才;年工资性薪酬20万元(含)-100万元且纳税超过2万元的人才为C层次人才;年工资性薪酬6万元(含)-20万元且在芜湖纳税的人才为D层次人才。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设立人才举荐委员会,推动从“政府主导”转为“市场评价”,并对人才的购房补贴按实缴个税地方留成部分逐年补贴。
三是打造特色鲜明、灵活创新的人才招引品牌。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程,累计招引537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3100人。建立市党政领导联系高校机制,实施“扬帆计划”和“双走进”行动,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组织大学生来芜实习,组织相关企业进行校招。坚持“走出去”建“人才飞地”,建设松江芜湖离岸研发中心,推动形成“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等科研人才“共享模式”,帮助入驻企业在沪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4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7人。同步推进“请进来”合作引才、柔性引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原则,支持企业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挂职兼职、周末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智,以项目柔性引进C层次及以上层次人才,按给付年薪的30%给予引才单位最高200万元总额资助。探索“揭榜挂帅”引才机制,发布“科技计划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需求”征集令29个,摸底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项目榜单26个,根据项目“竞榜”路演评审情况,择优立项20个左右揭榜项目并公开中榜单位,对正式立项的“揭榜挂帅”项目,由揭榜方和榜单需求方签订项目合同书,共同开展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四是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人才精细化服务水平,动态更新高层次人才库,向引进和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分别发放“芜湖人才绿卡”641张和“芜湖人才服务卡”615张。依托市人才一体化综合服务线上平台,不断完善政策兑现流程、提高兑现效率,将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由按季度兑现调整为即申即兑。做好人才公寓的建设管理和分配使用,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优惠购买产权型人才公寓或承租租赁型人才公寓,随迁配偶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尊重其意愿协调安排子女入园、入学,已先后安排300余人。
下一步,芜湖市将强化创新包容开放的理念,进一步在优化营商软环境上下硬功夫,更加注重以积极的政策和精准的服务推动城市“软实力、活文化、新经济”相互融合,持续激发创意创新创造,加快建设“新思路的实验地、新事物的发生地、新产品的首发地”,创建充满现代气息和活力、具有强烈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创业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