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刘政
绿水青山之地,正迎来向金山银山转化之机。
随着6月以来“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培育建设工作启动,开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向建设我国镇域行政区品牌迈出全新的一步,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按照“优势产品+配套产品+衍生产品”理念,大沙镇政府积极构建以大沙茶、大沙水为主体、生态水果、丝苗米、水库鱼、蔬菜、濑粉、南药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共同发展的“茶水为主、多品支撑”的优质产品体系。预估到2025年,“大沙优品”产值将达30亿元,其中,以大沙茶、大沙水为主体的产品产值达到20亿元,其他产品产值达到10亿元。
成效显著,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市场增信
山间薄雾稍散,阳光便洒落在苍翠的茶田,还凝结露水的茶树嫩芽,被采茶工们手法娴熟地摘进背篓。
大沙优品”第一批上线销售产品 刘丹阳/摄
大沙镇是远近皆知的山水茶乡。8月8日,“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培育建设营运体系正式启动,发布了大沙茶、大沙丝苗米、大沙山泉水、大沙山水濑粉、大沙葡萄5款产品作为“大沙优品”第一批上线销售产品发售。
大沙优品”实体旗舰店和线上销售品平台正式对外开放 刘丹阳/摄
在上午举办的活动中,优品实体旗舰店和线上销售品平台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茶水共生,多品支撑”的“大沙优品”正式面向社会各界进行销售。优品预售和直播销售情况良好。
生态茶园 刘丹阳/摄
经统计,全镇现有可采摘生态茶园10000多亩,皇帝柑、沃柑、香蕉、青梅、百香果、番石榴等水果种植面积8000多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500多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00多亩,油茶和五指毛桃等南药种植面积600多亩。茶叶、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和南药等现代农业“五大基地”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镇现代农业年产值达3.2亿元。
“大沙镇独具生态资源优势,是不可多得的岭南生态气候标志地。”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李冠霖说,大沙镇地处开平市西北部,其好山好水,孕育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提升‘大沙优品’的运营专业化水平。”开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小曼表示,建立“大沙优品”品牌认定标准体系,形成科学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成立大沙美优供销有限公司,作为“大沙优品”全国独家总采购和总供应商,对“大沙优品”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农户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大沙优品”推出市场后,社会反响热烈,目前预售额已达1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沙优品”畅通了消费路径,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市场增信、品牌增值的效应正在显现。企业与消费者均给出了积极反响。
“大沙的好山好水有目共睹,由大沙镇政府指导建立的‘大沙优品’一经推出,消费者可以通过‘大沙优品’镇域行政区品牌的认定标准体系去筛选更优质的产品,作为客户当然可以买得更放心!”一名游客群众表示。
“以前卖水果都得一大早挑着担子去镇圩那里叫卖,尤其是疫情期间,一整天也卖不出几个果子,自从‘大沙优品’建设以来,大沙美优供销有限公司作为“大沙优品”全国独家总采购和总供应商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不仅省事还省力,真正做到了让买家安心,卖家放心!”一名大沙当地果农为“大沙优品”点赞。
大沙镇茶企业代表梁小汕表示,“大沙优品”培育建设启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标志着以“茶水共生,多品支撑”的“大沙优品”优质产品体系扬帆起航。大沙的本土企业,应该把握机遇,在政府带领下积极创品牌、做产品、促发展。
“目前,我们正有序开展产业数字化工作。”陆小曼表示,将探索建立“大沙优品”从产品种植到加工、检测、认定、销售、物流、消费全过程的溯源管理系统,推动现代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
小步快跑,打造专业的生产体系
蓝天白云倒映在星罗棋布的鱼塘水面,泛着银光的鲜活鲈鱼不时跃出……这是大沙镇陈冲村村民们每天都会见到的画面。2022年初,在大沙镇委镇政府的全力推进和驻镇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600亩“美丽渔场”项目落户陈冲村,实现了大沙农业产业项目零的突破。目前项目已建成投产,鱼塘已投苗了200万株鲈鱼,当年产值预计可达2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600亩数字化“美丽渔场”项目引进后,大沙镇陈冲村委会鱼塘租金由原来1700元每亩增加至2750元每亩,平均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益约42万元。
大沙镇党委书记邝卫民表示,今后,“大沙优品”将作为大沙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形象代表,进一步发挥大沙镇优越生态环境以及“山水茶花果”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大沙镇生态价值提升,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努力成为开平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案例,助力大沙镇经济社会发展,在今后的“开平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中贡献大沙力量。
据悉,大沙镇聚焦三个方面,打造专业的生产体系:一是构建“专营企业+龙头企业+企业群体”的“大沙优品”全产业链企业群体。企业是“大沙优品”的生产机构,要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大力培育一批示范意义大、带动作用强的“大沙优品”生产企业。通过“大生产”逐步拓宽“大沙优品”生产范围,进一步引进并鼓励新型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保持良性竞争,保持“大沙优品”市场生态活力,确保“大沙优品”出新品、出好品。
大沙里 王子良/摄
二是规划建设“大沙优品”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大沙优品”生产基地,以大沙茶种植场、天露水水源地、生态菜种植场、乡村生态民宿等为重点,打造若干个“大沙优品”生产示范基地(园区)。
三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效应。参照蕉园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扩大大沙镇五大产业基地生产经营规模,盘活未利用或低效利用土地资源,务求生产质量更佳、规模效应更大的“大沙优品”。
“产业只是第一步,未来还将为产业赋能,将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逐步扩大‘大沙优品’镇域行政区品牌规模效应,打造‘大沙优品+’产业发展模式。”据大沙镇党委书记邝卫民介绍,到2025年,全镇“大沙优品+”产业类型囊括“大沙优品+农家乐”“大沙优品+乡村振兴旅游”“大沙优品+采茶制茶”等多种类型产业,进一步盘活大沙镇自然资源优势,激活大沙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品牌发展的一小步,即是产业变革的一大步。“大沙优品”记录着大沙镇将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资源和原创科技成果正更好地转化为品牌效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大沙镇正通过品牌建设,实现向“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小步快跑。
政策发力,明确产业发展路径
眺望大沙,苍翠群山跃入眼中,“国家森林乡村”“岭南生态气候标志·城市天然氧吧”“广东森林小镇”“广东十大茶乡”“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等诸多称号绝非浪得虚名。翠带环绕之间,数个绿色的小岛静静伫立在平滑无波的碧水之间——正是有“小千岛湖”美称的大沙水库。
开平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黄惠红强调,“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是开平市镇域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件大事,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开平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把在推进“马冈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有效推广到“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工作中,推动开平市镇级行政区品牌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形成放大效应,为开平打造县级行政区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发展和培育“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6月26日,大沙镇出台了《关于培育建设“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引领推进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6月28日,发布《关于培育建设“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的公告》。
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正式启动了“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工作。其中,根据《决定》文件要求,大沙镇将充分整合茶、水、菜、果、米、花等生态产品资源,推动大沙全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效转化,打造“茶水为主、多品支撑”的优质产品体系。
这对“大沙优品”的建设提出几项明确要求:
一是加快建立“大沙优品”认定标准体系。产品标准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底线,对“大沙优品”的打造有着巨大影响。大沙镇对标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相关产品质量标准,为遴选认定“大沙优品”的产品组成、开展检验检测、产品采购分销跟踪溯源、假冒伪劣产品判断等提供依据,保障“大沙优品”质量水平科学、优质。
二是努力建设“大沙优品”产业支撑体系。针对“大沙优品”产品大多是初始农产品,深加工层次不高,次级产品较少,附加价值较低,全链条产业链相对较短,产业效益相对较低等问题。大沙镇政府聚焦人的培育,有关部门重点在茶业、果业、菜业等领域遴选一批个性化劳动突出、匠心精神独到的匠人队伍,以大沙“工匠精神”为宣传点,强化“大沙优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支撑,鼓励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劳动人才、专业化人才积极投身“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
凡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大沙优品”的成功路径在于始终坚持以绿色为底色,通过“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决心和态度,避开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盲目发展陷阱,将宝贵的“生态绿”留存至今。
正因这份坚守,大沙镇迎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机遇,以实践贯彻“保护就是发展,发展就是保护”。如今大沙镇正以后发优势和独到定位,向全面振兴的现代化美丽乡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