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活动品牌引领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公益力量,深圳市慈善会在深圳市乡村振兴局指导下发起设立了2025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圳帮扶”资助计划。近日,经过专业评审与实地调研,“圳帮扶”资助计划公布了30个精准性强、可行性高、含“深”度高且具备品牌潜力的资助项目名单,其中汕尾8个项目入选“圳帮扶”资助计划,涵盖了乡村产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电商助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将进一步带动富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陆河县上护镇鸡坑村拾柑印记三产融合赋能项目。项目通过探索村企合作模式,依托鸡坑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强村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当地企业陆河拾柑印记农业有限公司(简称拾柑印记公司)在油柑种植、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等渠道优势,建立“强村公司+拾柑印记公司”村企合作模式,适度灵活扩大强村公司经营规模,把油柑等优质农产品更好推向市场,不断强化鸡坑村联农带农支农机制。本项目旨在解决当地油柑种植产销对接、鼓励返乡青年创业、带动闲置劳动力就业(含助残就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等发展瓶颈问题。通过项目实施,预期第一年实现油柑农产品深加工量产120吨;第二年销售量突破10万斤,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光明捷胜益起行之捷胜非遗工坊项目。为深度挖掘捷胜镇非遗文化等资源,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深圳驻捷胜镇工作队发起了光明捷胜“益起行”行动,以品牌流量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自2022年首届研学活动举办以来,七期研学活动累计辐射深圳市及深圳市省内对口帮扶地区超180组家庭,组织青少年实地探访超25家公益领域参访点。项目以“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为抓手,聚焦深圳和汕尾两地青少年公益联合行动,共同打造深汕年度品牌研学活动,加强两地青少年的人文交流,推动两地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得到中新社、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关注报道。
校地协同新乡村建设:非遗文旅品牌赋能乡村振兴项目。本项目以汕尾市新北村为实施地,聚焦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通过构建“校地协同+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模式,通过开展非遗田野调研、文创工坊开发、文旅空间营造等核心内容,建立非遗民艺中心与青创市集,打造数字非遗资源库,并联动年客流量500万人次的金町湾旅游区形成互补业态,培育“滨海度假+乡村非遗体验”新型文旅消费场景。 项目计划通过盘活35%闲置农房、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及村民创业孵化,预计带动户均年增收2.4万元,形成“学术研创-产业孵化-在地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数商兴农·深捷同行”电商助农实践队项目。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省“数商兴农”行动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在抖音电商平台发起捷胜镇直播助农项目。未来一年,项目将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地标性农产品IP,包括打造“校园甄选”特色农产品系列,通过学生创意团队为农产品设计校园联名包装和文创周边;预计带动销售额50万元并提高农产品电商渗透率约15%使合作农户实现增收;最终形成可复制的“校地合作+电商赋能+品牌增值”三位一体乡村振兴解决方案。并通过产品销售与宣传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并扩大相关农副产品影响力。
工业设计创新助力大安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项目。项目由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孙志学教授牵头实施,以工业设计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品体系与品牌架构,开展包装设计、商标策划、文创产品开发及营销推广等系列化手段,提升大安蒜产品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目前,团队已对接大安蒜产业两年多,推动大安蒜获得“圳品”认证及广东省大蒜种植标准化试点称号,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未来三年,项目预期通过设计赋能和模式创新,实现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带动蒜农增收,提升产业链从业者就业质量,并形成可复制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模式。
陶新村农文旅研学基地项目。项目依托当地独特的莲文化资源,联合“屿见农场”,成立了海丰县陶荷悦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农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已成为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员单位、海丰县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等多个平台的合作基地。自2023年10月以来,基地接待了超过万名来自汕尾的学生进行乡村研学活动,带动了500多人次村民兼职,为村民创造了超过10万元的经济效益。
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基地——红灯笼荔枝、芭乐特色农业项目。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带动农户本地种植增收,联安村委会加强推广农业合作种植实践探索,通过对150亩连片农地,逐一同农户们沟通讲解可开发项目暨“联安村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农业基地”中长期目标,项目取得农户支持和积极参与。项目预计投入种植红灯笼荔枝100亩、芭乐50亩,采取“村民委员会(联安供销社)+农户”合作种植模式,种植端由具备种植经验的农户们日常管理农业基地,市场销售端由村委会(联安供销社)负责拓展销售渠道,形成前后端衔接、收益分享的良性种产销链条,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户创收,实现双赢。
南门社区闲置资源打造“童心驿站”项目。项目计划盘活闲置资源,打造200平方米的 “童心驿站”。通过全面修缮,引入专业社会组织,采用 “阵地换服务” 及 “公益+低偿+市场” 模式,提供午托与兴趣班服务,提升社区服务效益。社区利润将用于公共服务,打造党群服务一条街,推动社区和谐发展,提升服务品质。
“圳帮扶”资助计划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以示范项目带动创新模式,汇聚资源、强化特色、补齐短板,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升深圳社会慈善资源的落地精准性与主动性,为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提供样板。(卓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