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数字游民社区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是链接数字游民群体与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文化旅游资源的超级接口。近年来,中国数字游民群体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73%的数字游民每年会访问1—2个城市,超过1/3的数字游民会在一个城市停留超过1个多月,预计到2035年,数字游民规模将超过10亿,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数字游民社区主要模式
模式一:产业融合型。集成数字化服务与产业生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城市制造业与农村特色产业的深度耦合,实现城乡产业链协同,打破产业边界、优化产业要素配置,推动社区、乡村、城市从“经济分割”转向“价值共生”,构建起双向赋能的产业协同体系。比如:海南数字创意产业集聚社区——龙华动漫产业园,通过“资金+政策+场景”的精准赋能,以“产业+基金+场景”的创新模式,聚焦数字创意领域,构建起“技术研发—IP孵化—全球发行”的完整闭环,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模式二:文旅赋能型。以技术为杠杆、文化为灵魂、社群为纽带,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与社区治理的新型智慧化生活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在地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居民参与度,重塑“人—地—文”关系,创造可持续的文旅经济生态。比如: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以“乡村形、都市芯、文化魂、国际范”为目标,依托漕泾郊野公园水系丰富、岛屿众多、环境优美的优势,全方位完善工作创业、住宿餐饮、健身娱乐、互动交流等配套服务,探索“生态+数字+文化”的发展路径,成为上海远郊乡村游转型的典型案例。
模式三:乡村振兴型。深度融合农业生产、乡村治理与文化生活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乡村资源、提升治理效能、赋能产业升级。同时,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培育在地数字人才、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从“数字基建”到“数字生态”的跃迁。比如:安徽祁门县“祁民公社”,以“数字游民为酵母、代际协作为酶、政策为催化剂”,深度打造集“共享办公+疗愈农场+共创工厂+代际社交”的复合空间,联动县域数字茶园体系,推动与村民联合研发“祁红+”系列(祁红咖啡、中草药精酿等),为同类乡村提供了“轻资产运营+重社群联结”的可复制范本。
模式四:政策驱动型。以制度创新释放数据价值,通过“国家战略定方向——地方政策配资源——技术合规保底线”三级联动,实现公共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型。比如:浙江丽水市全域数字游民网络,以“政策破冰激活要素、场景再造链接代际、数据赋能贯通产销”为核心,通过系统性布局与创新机制,出台全国首个设全域数字游民政策——《支持数字游民发展八条措施》,支持基地(社区)运营、数字游民在丽就业创业等,打造全国首个设区市全域数字游民网络,形成“政策牵引——空间运营——产业赋能——社群共生”全链条模式。
数字游民社区建设的资阳实践
近年来,四川省资阳市创新探索数字游民社区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世界、链接成渝”的DNβ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打造数字经济赋能农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阳样板”。截至目前,已有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7700余人次数字游民入住社区,累计接待省、市、县(区)及企事业单位考察调研423场次,接待1.22万人次,到访游客累计达6.21万人次;累计项目现场团建43场,团建人数2556人次;累计营收138.17万元。
(一)高位推动“先行试点”布局。为规划建设好中国西部首个国际数字游民社区——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资阳市多次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先后赴浙江“安吉数字游民公社”等实地考察,充分学习其先进的规划建设经验,坚持国际视野、市场逻辑、平台思维,以“科技+”“数字+”“文旅+”赋能数字游民社区建设,大力营造全球数字游民安心旅居、舒心生活、随心创造的发展环境,构建自然舒适的共享空间、包容友好的共生空间、开放多元的共创空间。
(二)创新构建“雨林生态”系统。借鉴“雨林结构”理论,围绕社区空间、数字基建、在地协作等方面,紧扣“大气、精美、简约、绿色、智慧”原则,统筹山水农田、山坡景观等元素,建成DNβ荷月荟、仁里艺术酒店、DNβ山顶观景台等项目,签约推出社区运营、媒体矩阵、创新中心运营、推介路演、文创开发、AI互动场景、超级个体人才交互系统等7大服务内容,以特色业态连接本地资源、游民创意,构建更具内生动力、自我进化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全力营造“多元场景”空间。加快建设近未来中心,采用“集建用地作价入股+国企开发”模式,通过空间功能复合化、场景交互生态化、虚实空间协同化,实现多元场景深度融合,“工作——生活——社交”场景嵌套,自然与人文场景渗透。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5150平方米,其中,规划布局超级个体(商业)约1850平方米、游民公寓约1750平方米、公共空间约500平方米、地下室约1050平方米,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用。
(四)推动形成“共生经济”体系。通过产业协同、文化共建与治理创新,孵化新业态、带动村民增收,推动城市技术、资本与乡村生态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闭环、文化身份共建、治理利益共享的“共生经济”关系。目前,“食物森林”初步呈现,100个“超级个体”引入计划加快实施,基本完成320亩莲藕种植,分批次放养种虾共计3000斤,为撬动农文旅融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创造了无限可能。
“数字游民”的移动办公形式打破了以往工作与工作地点、时间的强关联,模糊了工作、生活、休闲之间的界限,吸引更多年轻创业者、艺术家、国际人才成为地方推动农文旅发展的新力量。一是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数字游民试点项目通过引进数字游民新场景,与数字游民产业相结合,激发“文旅+数字游民产业”新经济,构建政、企、学、媒产教融合的数字游民产业体系。通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产业链条延伸,提高旅游综合效益。二是有利于搭建优质人才聚集地。通过数字游民社区试点项目的实施,有效吸纳优质人才、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破局区域人才流失,吸纳国内优质数字游民人群,为数字游民人群提供一个创新和创业的平台,让优质人才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人才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形成数字游民产业的人才聚集地。三是有利于提升区域形象和活力。数字游民试点项目具有时尚、前卫、富有创意的设计场景和体验式的新消费业态,能提供年轻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体验,从而激发区域内消费活力。区域也借助数字游民试点项目的实施,推动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化经济市场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形象。
对策建议
建议将数字游民社区建设纳入“十五五”规划,列为“数字经济”配套项目,支持各地探索发展数字游民社区,在新就业形态孵化器、区域人才吸纳载体等方面出台具体支持措施,带动地方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重构城乡空间:激活乡村价值。截至2024年底,全国行政村5G通达率将超90%,低空物流网络、星链基站等技术填补偏远地区数字鸿沟,“云端工作室+田园生活”成为现实。建议推动“游民下乡”,整合闲置资源,吸引都市人才回流乡村,带动消费升级与农文旅产业振兴。
二是重构社区生态:促进产业演化。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直播电商、数字文旅等新业态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建议推动社区集成AI技能共享平台、便携办公、跨国服务等于一体,形成“城市创新资源下沉—农村特色资源上涌—城乡协同价值增值”的闭环体系。
三是重塑社区价值:破解游民困境。超70%游民希望通过社区建立在地联系,实现收入区间逐年扩大。建议推动建设技能共享平台,增强职业赋能,丰富完善互动活动,集中资源降低生活成本,着力实现“乡村低成本生活+城市级收入”闭环。
四是重塑代际需求:催生消费裂变。未来中国00后将超70%渴望成为数字游民,亟需形成全龄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议推动社区打造“场景+内容+社交”的复合体验模式,建立教育托管、亲子互动空间,推动消费重构为“价值创造——体验共享——资产沉淀”的螺旋上升模式。(供稿人:李晓宇 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资阳市政府研究室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