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品牌 > 地方高质量发展 > 正文

四川绵竹:文旅织锦绣 山水酿新篇

2025-08-13 17:04    来源: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从年画村的非遗工坊到千年酒坊的沉浸式体验,从山间民宿的诗意栖居到田园综合体的亲子狂欢......夏日的绵竹,山水之间藏着的不仅是风光,更是文旅深度融合催生的经济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近年来,绵竹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文旅消费需求新趋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提升传统业态,推出更多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2025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610.65万人次,同比增长4.05%,实现旅游收入62.93亿元,同比增长4.34%。

文化为媒 增强旅游吸引力

“刚走进村子,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味。”8月5日,在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游客李明悦一边欣赏色彩艳丽的绵竹年画墙画作品,一边称赞道。

图片1

拓印、上色、描线、点金……在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农闲堂内,游客们正在画师的指导下进行木版年画创作体验,零距离感受绵竹年画的艺术魅力。“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既培养了爱好,还能挣钱补贴家用,日子越过越舒心。”画师徐守超告诉记者,近年来,年画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熟练掌握年画创作手艺后,在家门口当起了画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

图片2

“村里这些‘摸得着’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大家吃上了‘旅游饭’。”年画村党委副书记徐晓燕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磁场”。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画村通过观光旅游服务、文创产品生产销售、非遗研学体验等方式,把绵竹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今年上半年,年画村接待游客6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1796万元。

明清建筑风格的剑南老街,是绵竹以“剑南春遗址”和国家级文保单位“天益老号”明清古酒坊遗址为依托,充分挖掘整合白酒文化、年画文化、三国文化、茶坊文化而打造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500米长的青石板巷串联起了古窖池群、川酒会馆、关帝庙、年画坊、古戏台等特色景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图片3

“今年6月18日至6月22日,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在绵竹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与美酒爱好者‘香’聚剑南老街,品味醇厚酒香。”据绵竹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美酒与文化交融的盛宴共吸引22万市民和游客热情参与,创下了2.3亿元的白酒销售额,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配套产业增收4.23亿元,充分展现了绵竹作为“中国美酒名城”的产业实力和文化魅力。

图片4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绵竹市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培根铸魂,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不断增强旅游吸引力,让八方游客沉醉在这片山水诗酒的画境之中流连忘返。

山水入画来 “凉资源”变身“热产业”

林间小道漫步乘凉、溪谷漂流畅快戏水、山中民宿悠闲度日……今年入夏以来,在绵竹市清平镇、广济镇、九龙镇等沿山镇,依托青山绿水打造的避暑旅游景区、景点和农家民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感受“清凉一夏”。

8月7日上午11点,在广济镇云盖村“良栖山舍”民宿的厨房内,老板蔡发蓉系着围裙,麻利地为客人准备午餐。院坝里,四川各地牌照的私家车停得满满当当。树荫下,几名游客正悠闲地喝着茶,山风穿堂而过,带走了酷暑的燥热。

图片5

“7、8月份,村里的民宿基本上天天客满。虽然忙碌了些,但我们心里是真的高兴。”蔡发蓉告诉记者,云盖村位于石亭江河畔,山风加河风吹拂,使得村里气候凉爽、风景宜人。每年从5月到10月,都会吸引很多成都、绵阳、德阳等地的游客前来避暑,他们短则住几天,长则住上一两个月,让乡村游从最初的“半日游”逐步发展为“夏季旅居”的深度休闲模式。如今,云盖村已发展民宿44家,2024年接待住宿游客50余万人次,接待短途休闲避暑游客1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

下午3点过,走进九龙镇龙门山云溪谷漂流景区,长达6.5公里的漂流河道蜿蜒山间。游客们穿上救生衣,坐上气垫船,顺着河道急速而下,时而惊险地越过激流险滩,时而欢快地冲过浪尖,既领略了山间的自然风光,又体验了速度与激情。自7月旺季以来,该景区日均接待量稳定在4000至5000人次,更以单日接待量超7000人次刷新纪录。

图片6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距离绵竹城区30公里的清平镇迎来了一天中最浪漫的时刻。漫天星辰下大自然正在演奏美妙乐章,五彩帐篷散落草坪,三三两两的游客围坐在帐篷前,玩棋牌、弹乐器、谈天说地……伴随着习习凉风尽享轻松惬意。漫步于萤飞谷,树阴下、草丛上,点点银白灵动的光飘浮舞动,一只只萤火虫宛如可爱神秘的小精灵,吸引了无数游客探寻观赏。

图片7

近年来,绵竹市依托山区、沿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旅+避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设康养旅游胜地。通过成立旅游协会党支部和旅游发展公司,搭建集体参与、公司化运营、老百姓利益共享的镇域旅游发展平台,引导村民利用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康养民宿、戏水漂流、露营、采摘等避暑经济新业态,丰富乡村文旅业态,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腾飞,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打造“爆点”项目 培塑文旅产业竞争力

文旅项目建设,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绵竹市不断强化文旅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文旅融合提速增效。

在玉泉镇桂花村,映月泉清澈见底,泉边散落着孩童戏水的笑声。竹林茶舍宁静惬意,“云里小坐·玉泉里”餐厅的落地窗前,田园诗意被游客的镜头收藏。

玉泉镇桂花村拥有50余处天然泉眼,其中映月泉水质绝佳。今年7月,该镇凭借其独特的水资源优势,通过“水利+”模式,将农业产业、农耕文化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在映月泉边打造出一处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一开放便引爆绵竹旅游市场,日均游客量突破8000人次,不仅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特色零售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还让当地村民参与其中,实现增收致富。

图片8

今年以来,清平镇依托九顶山山歌、九顶山清平火儿炕山腊肉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深厚的羌汉文化底蕴,全力打造九顶山非遗(绵竹)体验中心和雪野川羌汉聚落度假区项目。项目完工后,游客不仅能在体验中心沉浸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还能在度假区深度参与羌绣、咂酒、篝火晚会等羌族风情特色活动。

清平镇党委书记孟锐表示,该镇将围绕四川省委“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战略指引,加快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提档升级萤飞天地,打造九曲花海高山聚落,精心策划升级研学旅行、非遗市集等特色活动,推动非遗文化游从“单一展示”向“沉浸体验”的跨越,让更多游客走进清平、爱上清平、留在清平。

在绵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交汇,让“诗与远方”从美好憧憬变为惬意体验。绵竹市将以文旅争先战略为引领,全力建设龙门之巅旅游度假带,高水平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九龙山—麓棠山度假中心区、年画年俗文化体验度假区、绵远河森谷运动度假区等三大文旅景区,积极培育康养旅游、研学旅行、户外运动三大主导业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力争到202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亿元、旅游总收入140亿元,切实把文旅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唐妮 文/图)

[责任编辑:杨雯捷]

相关新闻

上线广告
中国品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