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后的秸秆随即被粉碎成屑抛洒在田间。
眼下,正值中稻收割季节。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街道兴湘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尽是“喜看稻田千层浪,夏收满园稻谷香”的醉人景象。
8月11日,伴随着隆隆作响的轰鸣声,收割机在农机手熟练操作下来回穿梭,一排排颗粒饱满的稻穗被快速转动的齿轮卷入“腹中”,脱粒后的秸秆随即被粉碎成屑抛洒在田间。
“使用收割机,不仅加快收割效率,还可以通过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有效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兴湘村党总支书记郭四清指着田里的秸秆碎屑说,你看呀,这一亩地的秸秆粉碎工作只要10多分钟就能轻松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这些秸秆碎屑与泥土充分融合,进而腐解成肥,又有效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率。”
秸秆粉碎还田是目前成本最低、最为普遍的秸秆利用方式。近年来,珠晖区大力推广水稻秸秆还田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多次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和指导种植户使用水稻秸秆还田技术,从源头上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改变传统露天焚烧水稻秸秆的习惯。兴湘村通过“低茬收割+翻耕还田”方式,将“闹心秆”转变为“绿色秆”,机械化还田后,不但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和种植户的烦心事,还可以变成肥料,方便下一季种植,进一步提升种植积极性,持续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秸秆还田技术非常实用,今年全村种了700亩中稻,平均每亩产量达750公斤,每亩水稻约增产50公斤,每亩肥料成本节约100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可观。”郭四清高兴地说,我们将利用好村里的“一块田、一块土、一口塘”,激发乡村自身的发展活力,增强群众的发展信心与动力,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交响曲”。
目前,东阳渡街道已实现12个村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全覆盖,共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6000余亩。据悉,为推动秸秆还田技术的开展,东阳渡街道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全方位宣传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屋场恳谈会、邀请农技专家培训等多种形式,让更清洁、更高效的秸秆还田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种植户的认可。
珠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唐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引导与宣传,积极探索机械还田和企业回收等综合利用形式,增强“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的环保意识,实现“以用促禁”,力推全区农业生产绿色循环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唐兰荣)
(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