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产业链长、规模体量大、全球化和现代化程度高的重要产业,汽车产业同样面临着“疫情后的重生”。2023年汽车行业如何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网就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汽车供应链韧性、“缺芯少电”等全社会关注的行业问题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进行了专访。他深入洞察展望行业的发展大势,并就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看法。
汽车产业发展将稳中有进
长期以来,汽车市场被视为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跟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非常强的关联性。
在叶盛基看来,2023年,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就业逐步稳定,消费信心提振并逐步恢复,对汽车消费和市场发展的牵引作用将更为明显。
“防控政策科学优化将对经济的复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汽车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叶盛基说。
叶盛基认为,不仅是乘用车,商用车也会在新的年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投资的拉动等,逐步起底回升,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稳中有进发展。
在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叶盛基透露,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高速发展,预计销量将达到680万-700万辆左右,实现了超出预期的增长。
“2023年,汽车消费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仍将保持较高的青睐度和需求,增长速度将超过20%,乐观情况下或将达到30%,新能源汽车的整体销量在900万辆上下。”叶盛基说。
值得注意的是,叶盛基提醒,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出,加之自身成本负担拖累,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销量、影响市场增长。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造车新势力是近年来的热词。2022年,造车新势力开启了新一轮洗牌,成为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叶盛基表示,2023年,新造车势力企业呈现“大浪淘沙”,头部新势力将继续保持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但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过高,出现“卖一辆亏一辆”的情况。如果长期亏本运营,企业和行业都难以持续发展。
“所以,要着力想方设法降成本,这也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各环节共同携手努力。”叶盛基说,“整车企业要做好技术路线多样化选择,在产品研发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上做努力、多练内功,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市场发展的需求。”
以购置税减免扩大汽车消费内需
要想全面释放汽车市场潜力,更好满足汽车消费需求,消费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2022年,新能源车下乡、乘用车600亿元购置税减征优惠政策等一揽子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推动了全年汽车市场的增长。
叶盛基认为,购置税优惠将对车市的回暖乃至整个经济的拉动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他建议,保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传统燃油车保持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
“长期以来,汽车税费太高是不争的事实,不利于汽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汽车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牵涉面广,扩大汽车消费内需意义重大。”叶盛基说。
他表示,建议长期对所有传统燃油乘用车实施一定幅度减免(如减少四分之一或更大些)购置税,建议皮卡车纳入乘用车来收费;全面鼓励汽车消费,取消各种汽车消费限制。
对商用车,建议大力推进老旧车辆报废,鼓励国四排放车提前报废,加快城市物流车电动化进程,保持原有在交通物流、通行费用上的优惠,并实时出台一些针对性的促进商用车使用通行、降低物流成本的利好政策,这将促进汽车物流业发展同时,大大拉动商用车市场的发展。
供应链要继续“补链强链”
近年来,突然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汽车产业链面临断裂风险,出现了“缺芯少电”等情况,阻碍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汽车供应链出现的卡点、堵点和断点,当务之急是构建更具韧性、安全可控的供应链。
叶盛基认为,对于汽车大国来说,在积极推动全球化的同时,务必要做好本土供应链的培育和打造,努力做到“双保险”,保证在任何极端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都不会断链,整个产业都能运行起来。“进入2023年,供应链要继续做好补链强链工作,做到全链条、全环节、全过程、全产品的安全可控。”叶盛基说。
针对“缺芯少电”的行业痛点,叶盛基给出了他的建议,他认为,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院校等要携手共进,积极推动国产芯片创新发展。满足装车,整车和芯片企业要相向而行、紧密合作,推动国产芯片“敢用”、“能用”,实现“完全可用”,直至实现“放心用”、“抢着用”。对于电池上游原材料来说,要从战略的角度布局,从资源角度审视。“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资源管控、市场监管,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供需不平衡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协调解决,积极做好布局,做好电池原材料协调开发生产,确保动力电池充足供应。全产业链上下协同努力,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文: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