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山东省威海市以苹果产业为“先手棋”,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通过科技驱动、链条重构、市场深耕,推动传统苹果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这座拥有71万亩苹果园的城市,不仅让“威海苹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探索出一条“小苹果带动大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科技引领 打造现代果业“威海样板”
针对传统果园树龄老化、效益偏低等问题,当地以“现代集约矮砧栽培体系”为突破口,打出政策引领、技术攻关、装备升级的“组合拳”。
政策“搭台”聚合力。威海出台现代果业发展规划,设立现代苹果产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对当年新建现代果园每亩给予最低1500元补贴。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安排国家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省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等重大项目29个,项目补贴资金超过3亿元,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建设现代苹果园。目前全市已建成1000亩以上示范园13处,现代果园面积占苹果栽培面积的46.5%,比例居国内苹果传统产区首位。
技术“攻坚”提效率。先后成立现代果业专家大院(农业专家顾问团)、国家苹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束怀瑞苹果院士工作站、中果研(威海)现代农业研究院、中日韩精致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攻关关键技术40多项,制定涵盖苗木繁育、生产、采摘、分级、贮存等环节的省、市地方标准39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为现代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023年威海市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称号。2024年,“渤海湾产区苹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被列为2024-2025年度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技术集成任务。
装备“升级”强支撑。鼓励支持果园机械装备引进、研发、生产,“威海产”采摘平台、修剪机等装备远销大洋洲、欧洲的十多个国家,水泥立柱、防护网等果园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威海建成国内现代果业机械装备制造核心集聚区,成功引入举办意大利国际苹果机械展2次。
链条延伸 构建一二三产业生态
威海跳出“种苹果、卖苹果”的传统模式,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产业融合增效。
前端强种苗。与中国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脱毒中心和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引进优质砧木12个、培育威海金、爱妃等新品种41个,与法国企业合建高标准苗木基地,年供大苗500万株,为产业升级提供“优质基因”。
中端精加工。通过连续四年的加工补助政策,支持企业提升贮藏保鲜、分拣加工能力。目前全市有苹果分级流水线137条、HPP/NFC果汁深加工生产线4条(国内领先),果品贮藏能力42.4万吨、年分拣处理38.7万吨,鲜果附加值大幅提升。
后端促融合。依托千里山海自驾公路,将13个苹果小镇、192处现代果园串珠成链,融入11条精品旅游线路,2023年吸引游客近200万人次;建成郑商所苹果期货交割厂库,年交割量超1万吨,每公斤苹果溢价1-2元,带动果农亩均增收约2000元。从“卖水果”到“卖体验”“卖金融”,产业链价值持续释放。
品牌驱动 以品质xx市场
新质生产力的终极目标是市场竞争力。威海通过“品质管控+品牌营销”双轮驱动,推动“威海苹果”从区域品牌升级为高端消费品。
全程控品质。依托国家“双安双创”城市创建,构建基层监管、农药追溯、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文登苹果”“荣成苹果”“乳山苹果”均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品牌奠定信任基础。
精准塑品牌。投入3300万元品牌经费,确定“威海苹果·甜蜜诱惑”宣传语,开通高铁专列;培育知名企业品牌37个,“威海苹果”入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两次跻身全国百强。
多元拓市场。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地举办专题推介活动,重点推广威海金等高端品种——其细脆爽口、香气浓郁的独特口感深受高端消费者青睐,大果每斤售价达15元,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从科技赋能的现代果园,到融合发展的产业矩阵,再到享誉全国的品牌集群,威海正以苹果产业为突破口,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池春水”。未来,随着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的深入,这颗“胶东红果”将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威海篇章”。
(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