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品牌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标准化种植到供应链重构,阿坝州特色农业如何实现价值倍增?

2025-09-02 15:09    来源:中国发展网    

八月,阿坝州丰收正盛。茂县的青脆李、马尔康的白草莓,以及多地种植的赤松茸,这些农产品依托阿坝州独特的自然优势,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让当地的特色农业价值倍增,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图片32

在茂县,脆李成熟拉开上市旺季序幕。走进凤仪镇吉鱼村、宗渠村的李子园,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茂县地处四川西北部,海拔约1580米,年均日照1549.4小时,独特小气候使脆李成熟期从七月上旬延续到十月中旬。这里的脆李果形端正、脆嫩多汁,已成为响亮的农业名片。据介绍,2025年,茂县脆李种植面积达8.6万亩,预计产量13万吨,产值约4.5亿元,成为农户增收的致富果。

图片33

近年来,茂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挖掘青脆李优势资源,推广新品种优化、避雨栽培等技术,推动脆李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凤仪镇南庄村种田大户付德志的果园里,避雨棚成为提升品质的关键。“别小看这层棚,它遮的是雨水,保的是品质,稳的是价格。”付德志说,成熟期淋雨会导致一半以上果子裂口,搭棚后裂果少、甜度稳,深受消费者喜爱。避雨棚不仅是对抗天气的工具,更是茂县农业从“靠天吃饭”迈向“科技种植”的生动注脚。

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高级农艺师马开明介绍,“茂县李”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离不开对品质的坚守和技术创新。坚持绿色种植、有机施肥,才有了如今肉脆味甜、销路畅通的“茂县味道”。

图片34

茂县凭借独特气候与地理条件,构建“5+2”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0.25万亩,年产量超16万吨,产值突破6亿元。李子、苹果、甜樱桃等成为“茂县味道”代表和成渝地区的“果篮子”。

品牌化与标准化是茂县农业提质的关键。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高姝介绍,在“净土阿坝”大品牌下,茂县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专家工作站建设和标准化示范园区打造,深化院(校)地合作,推动农业从重产量转向重品质。高姝表示,未来,茂县将持续培育特色农产品示范户,支持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经营主体,打造“茂县味道”地域特色品牌。

图片35

在马尔康,高原有机果蔬出口标准示范基地的白草莓和番茄同样引人注目。基地负责人王新海介绍,白草莓品种“菠萝莓”果肉洁白细腻,带有菠萝香气,甜度达15度。2023年引进后,经多地试种,发现松岗镇的环境最适合其生长。白草莓上市时间为8月至11月,亩产2000斤,填补了夏秋季草莓市场空缺。马尔康现有380亩种植规模,松岗基地有50亩,今年正办理出口备案,9月底有望首次批量出口新加坡,预计每月出口量5000斤左右。

图片36

番茄也是基地的“拳头产品”。实验育种棚内,绿、黄、红三色番茄挂满枝头,甜度在8度到12度之间,深受盒马等大型商超青睐。试验区里,羽衣甘蓝、贝贝南瓜、板蓝根青菜等新品种蔬菜错季供应,具备更强市场竞争力。

图片37

“马尔康市与港投集团携手打造示范基地,探索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新路子。依托优良自然生态条件和港投集团外贸渠道优势,通过标准化建设破解‘小而散’‘有产无市’难题,让高原果蔬种得好且卖得远、卖得值。同时,马尔康试点低空冷链物流,阿坝州内无人机航线已开行,预计明年开通直飞成都航线,届时高原果蔬能在24小时内进入国内一线城市市场,出口效率也将大幅提升。”王新海说。

另一边,毗邻高原有机果蔬出口标准示范基地的丹波村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内,赤松茸一茬接一茬冒出紫红色伞盖。“该项目采用棚室栽培和精细化管理,平均亩产达到8500斤,最高能到9800斤。”基地负责人何志豪介绍,“我们选择优质菌株、科学配方培养料,加上温湿度严格控制和绿色防控技术,才有了好收成。赤松茸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带动乡亲增收的路径。基地每天用工10余人,从事采收、分拣、包装工作,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仅赤松茸一季毛利润可达七万多元,村民还能分红。”

图片38

两个基地突出“联农带农”机制,从种植到销售各环节都有村民参与并受益。群众能获得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股权分红、技术提升和产业带动带来的长远效益。以白草莓为例,出口后溢价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产业不仅立得住,还能反哺农户。

阿坝州的特色农产品产业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无论是茂县的青脆李、马尔康的白草莓与番茄,还是赤松茸,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美好画卷。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阿坝州特色农产品有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阿坝味道”。(蔡雨洁)

(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杨雯捷]

相关新闻

上线广告
中国品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