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品牌 > 地方高质量发展 > 正文

荒山生“金参” 万椴育“银菇”

——利州区白朝乡永久村两委携手能人奏响产业振兴曲

2025-06-20 17:02    来源:中国发展网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绘制的宏伟蓝图,更是广大乡村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夜幕降临,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永久村,百余盏太阳能路灯次第点亮,蜿蜒的山路宛如一条金色的缎带,照亮了归途,也照亮了希望。“以前摸黑走路心发慌,现在晚饭后散步都成了习惯。这光,照亮的不仅是路,更是咱村的好日子!”村支书罗玉均的话语中满是感慨。这个曾深陷困境的高山村落,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篇章。 

图片1

困境:高山村的突围渴望

永久村深藏于海拔600米的山坳,峰峦环绕,土地贫瘠,沙地、坡地占比高达90%。长久以来,“青年出走、老弱留守”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挥之不去的景象。全村140户497人,建档立卡脱贫户曾达30户100余人。产业空心化,迫使青壮年远走他乡,留下老幼守着空房与难以耕作的荒地。“年纪大了,外面打工没人要,守着家又没活路,愁啊!”这曾是村民们无奈的叹息。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为乡亲们在家门口开辟生财之道,成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破局:慧眼识“菌” 能人归乡

面对困局,广元市中医院派驻的第一书记龙洋的到来,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思路。他深入调查后发现,永久村独特的高海拔、大温差气候,正是发展中药材和食用菌产业的“黄金地带”。这一发现,点亮了破局的曙光。

图片2

方向既定,行动紧随。驻村第一书记龙洋同驻村工作队、村支书罗玉均及村“两委”干部迅速形成合力,将目光投向村里丰富的森林资源。漫山的青冈木,正是种植椴木香菇的绝佳原料。关键一步,是引凤归巢。他们锁定了常年在外承包工程的能人王仕弟。村支书罗玉均带队,与龙洋书记一道,多次与王仕弟深入沟通。王仕弟看着家乡的宝山荒着,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心里真不是滋味。源于对家乡的情怀,加之对村“两委”和第一书记产业规划的认同,王仕弟决心返乡创业。在发展椴木香菇过程中,从技术引进、菌棒制作到基地管理,大家倾心助力。如今,全村椴木香菇规模已达8万余椴,后期还将扩大产业规模,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更成为吸纳村民就业的“聚宝盆”。

拓路:点“荒”成“参” 再添动能

椴木香菇产业的初战告捷,坚定了村“两委”和村民们的信心。第一书记龙洋并未止步,他又敏锐地盯上了村里150多亩撂荒的贫瘠土地。 经过对市场考察和土壤分析,他与村“两委”共同谋划,将耐旱且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玄参确定为新的发展方向。

图片3

引能人,兴产业。这一次在龙洋书记的牵线搭桥和村“两委”的诚挚邀请下,另一位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青年赵波,带着对农业的热情和对家乡的责任感,决定回乡创业。“龙书记和罗支书几次跟我谈,分析荒地的潜力,介绍玄参的市场前景,村里又给协调土地流转、解决后顾之忧,我觉得这事能干,也值得为家乡拼一把!”赵波回忆道。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全程护航下,赵波的玄参基地在昔日的荒坡上拔地而起。绿油油的玄参苗不仅妆点了山野,更实实在在解决了40余名村民的稳定就业,这40位村民人均年增收近1万余元。

山风拂过香菇大棚,沙沙作响,是产业蓬勃的韵律;微风吹动玄参枝叶,摇曳生姿,似村民欢快的笑颜。当城市的霓虹与山村的灯火交相辉映,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铿锵有力地证明:找准路子、凝聚力量、能人带头、干群同心,高山也能生金吐银。从慧眼识“菌”到点“荒”成“参”,永久村的蝶变,是村“两委”强有力的组织引领、返乡能人的实干兴业、驻村第一书记的精准把脉、穿针引线、协调赋能共同谱写的协奏曲。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永久村的振兴画卷,绘就了充满生机的产业底色,铺就了一条越走越宽的共同富裕之路。(张然)

[责任编辑:杨雯捷]

相关新闻

上线广告
中国品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