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扎实推进省级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2025年6月27日,课题研究小组第十次活动在威远县严陵中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紧扣国家“双减”政策中“强化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精神,以“实践育人、跨学科融合”为核心,通过公开课展示与深度研讨,探索科学学科教育创新路径。
课堂上,袁朝君老师带来的这堂课,巧妙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知识。学生们化身“小小工程师”,动手设计、搭建过山车模型。趣味性的任务驱动学生整合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深刻体验了项目式学习的魅力。
在《自制密度计》实践课上,兰佳玉老师的物理实践课,生动诠释了“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们亲手制作密度计,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用工具,切身体会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价值,完美呼应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政策导向。
随后,课题负责人、威远县镇西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黎勇主持研讨。
与会人员围绕课题核心目标展开热烈交流。袁朝君老师坦言课堂准备中器材和时间管理可优化,学生动手能力需针对性提升。兰佳玉老师则强调实践课重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巩固知识、培养思维,实验细节指导是关键。刘妍君老师建议优化实践方案和任务单设计,避免“包办”,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空间。罗杰老师指出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教师需将自身经验转化为阶梯式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实践思维。姚玲老师提出实践性作业可突破单课时限制,通过任务分解、周期化实施提升质量,更聚焦课题核心“设计与实施”。
最后,黎勇校长在总结中强调课题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传统教学痛点,推动学生思维拓展。他指出实践性作业难度更高,需从“小切口”精准发力,如优化任务单、完善指导框架,促成学生“动脑+动手”的深度学习,并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一是成果规划。落实“113100”目标(每位研究人员年度完成1篇论文、1节活动课、3个案例,两年学习100篇文献),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式。二是过程管理。充分利用暑假,加强文献学习与记录,思考撰写论文;7-8月组织2次线上研讨,9月进行线下集中检查。三是资源整合。系统收集教学资料(照片、视频)及学生作品,构建实践性作业资源库。四是理论深化。坚持“边学习边应用,边实践边思考”,在实践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螺旋上升。
本次活动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是对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积极回应。通过生动的课堂实践和务实的深度研讨,为科学学科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思路、新范例。课题研究小组将继续深化理论与实践融合,以科研持续赋能教学改革,助力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构建“以实践为纽带、以素养为导向”的新型课堂模式奠定更坚实基础。(黎勇 兰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