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古蔺县太平镇鑫达通洗选煤厂,重介质分选机轰鸣作响,原煤经过跳汰、浮选等工序,化为精煤产品装车发运;储煤仓顶部的智能除尘设备实时运转,洗水闭路循环系统将98%以上的废水回收……这座占地10余亩、年产值超亿元的现代化洗煤厂,此前竟是荒废十余年的闲置厂房。
政企联动“腾笼换鸟”,乡贤返乡盘活“工业锈带”
鑫达通洗选煤厂这家重焕生机的企业,正是太平镇打通政企协作渠道、集结乡贤动能,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的成果之一。金鑫煤厂自2013年停产后,长期处于荒废状态:设备锈蚀,厂房破败,厂区荒芜,不仅拉低了镇工业形象,又阻碍了新兴产业落地,一度成为制约太平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
为推动区域工业经济良性发展,2022年,太平镇启动“沉睡资产唤醒计划”,成立由镇长挂帅的“盘活专班”,以五年招商项目“回头看”为抓手,全面摸排全镇2019 - 2023年70个招商“老家底”项目,重点梳理出32个“僵尸项目”和停产项目,精准提供“零距离”服务,引进新项目置换旧资产,系统推进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太平镇着眼于金鑫煤厂的发展难题,创新构建“乡情招商+技术嫁接”模式,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开展专题座谈交流、组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接在外乡贤,最终打动本地企业家姜飞返乡投资。
“看到家乡干部带着资产清单和扶持政策上门,我意识到这是转型的好机会。”曾从事煤炭贸易8年的姜飞,联合技术团队投资3000万元,对原厂实施智能化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引入重介质分选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直供泸州、成都等地钢厂。政府同步开通“绿色通道”,60天内完成土地过户、环评等12项手续,协调农商行提供1500万元技改贷款。
家门口的“绿色车间”,20个家庭捧起“金饭碗”
作为煤炭清洁利用的关键环节,鑫达通洗选煤厂以技术革新撕掉“高污染”标签——重介质分选系统将精煤回收率提升至98%,洗水闭路循环技术实现废水零外排。这场从“黑色粗放”到“绿色智造”的蜕变,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智能化生产+循环经济”的转型样本,更悄然改变着周边群众的生活轨迹。
46岁的张大姐正是这场变革的受益者之一。她家住在太平镇走马村,如今就在在家门口的洗煤厂担任卫生员。“骑车10分钟到厂,比在外打工还多挣1000多元,下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目前,鑫达通洗选煤厂已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本地员工比例达80%,带动人均年收入增长4.2万元。
“未来,我们将全面推进智能化生产,深化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就业100人。”洗煤厂负责人张科表示,从张大姐的个例到全厂就业数据,鑫达通的转型实践生动诠释了“真正的变革,既要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更要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的论调。
盘活样板“点石成金”,国资搭台“串珠成链”
远眺鑫达通洗选煤厂,太平镇国有资产盘活的“棋盘”正渐次落子——这里不仅是工业闲置资产的重生之地,更是全镇沉睡资源系统性唤醒的缩影。
2024年,太平镇以“国资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对场镇闲置资源、老旧房屋等国有资产开展全域梳理,完成古镇核心区200余处老旧房屋测绘建档,其中23处资产率先纳入盘活清单。原炊事房活化利用改造为咖啡馆,“五一”试运营期间,单日最高营收3000元,饮品销量超200杯;英雄馆由原分果实会场改造,采取镇国资管理运营模式,展出400余款红色文创产品;古镇内的3处闲置公房变身“落鸿山居”,集成休憩、文旅服务功能;九龙村九溪口闲置房产通过产权流转,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红军主题民宿”,年接待游客10000人次……
从洗煤厂的机器轰鸣到英雄馆的人声鼎沸,太平镇正以国有资产盘活为支点,激活镇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在这幅“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画卷里,每一处焕新的空间都在诉说着资源活起来,百姓富起来,才是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赵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