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由新华指数研究院、中国经济信息社贵州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数智赋能 品牌筑梦——贵州农特产业指数矩阵发布会”在贵阳隆重举行。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望谟县人民政府共同推出的“新华·望谟紫茶产业发展指数”正式启动。该指数的启动,标志着望谟紫茶产业迈入数据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新阶段,也为望谟紫茶这一千年瑰宝注入了强劲的数智动能。
千年紫茶:古韵悠长禀赋天成
望谟县郊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纪承浒在启动会上以“紫茶四韵,香飘万里”为题,深情讲述了望谟八步紫茶的前世今生。他介绍,望谟是“中国紫茶之乡”,其核心产区郊纳镇拥有古茶树8.6万株,最长树龄达1700年,属原生小叶种红花紫叶茶,是《茶经》中“野者上、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的活态见证。
图为望谟县郊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纪承浒(徐舟毅供图)
紫茶面积全球约5万亩,望谟独占2.3万亩。该茶种根、茎、叶、芽、花、果、汤、底皆呈紫色,无论制成绿茶、白茶还是红茶,茶汤均呈紫红或金黄,花果香浓郁,醇香回甘。更可贵的是,紫茶早已融入当地布依族群众的生活,成为连接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普惠: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纪承浒强调,郊纳镇始终牢记“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初心,将紫茶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目前,全镇紫茶产业覆盖带动农户3400余户、138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5%,户均年增收超4800元。
通过土地流转、茶园管护、茶青收购、股权分红等多种方式,郊纳镇构建起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紫茶全产业链为群众提供了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的“家门口就业”岗位,昔日的极贫乡镇如今依靠“紫叶子”变成“金叶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图为望谟茶山全景(望谟县郊纳镇供图)
生态为基:绿色理念铸就健康茶品
好的茶叶源于好的生态。郊纳镇地处北纬25度黄金产茶带,森林覆盖率高达81%,茶园与古树共生于高山乱石云雾之间,形成了“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常雨雾、多生物”的独特生态优势。
当地坚持“天然种、绿色养、有机管、人工采”的茶园管理模式,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设生态茶园。八步紫茶已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多项认证,并通过欧盟有机检测。“更原始、更生态、更干净”成为八步茶产区的真实写照。
数智赋能:“三茶”统筹开启未来新篇
面对新消费趋势,郊纳镇积极践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念,推动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纪承浒表示,当地已与贵州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加强古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新优品种选育,推广生态栽培与绿色加工技术,提升茶园管理智能化和茶叶加工标准化水平。
此外,郊纳镇正积极探索“茶+文旅”“茶+康养”“茶+文创”融合发展路径,依托紫茶小镇、布依族“三月三”等节庆活动,开发茶旅线路、茶酒、茶饮料、紫茶宴、茶点心等衍生产品,深度挖掘紫茶富含花青素、茶多酚、EGCG的康养价值,讲好紫茶故事,提升产业附加值。
指数引领:科学决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事业部主任助理吕世阔表示,“新华·望谟紫茶产业发展指数”不仅是一套衡量工具,更是推动产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数据化呈现产业发展全貌,指数将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地方政府制定精准扶持政策、为企业科学布局市场提供坚实依据。
图为新华·望谟紫茶产业发展指数启动现场(徐舟毅供图)
作为贵州农特产业指数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望谟紫茶产业发展指数”将立足产业实际,围绕“产业基础、产品质量、产销体系、市场潜力、品牌声量”五大维度,细化设置12项二级指标与38项三级指标,系统、科学、动态地反映望谟紫茶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品牌影响力,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和市场拓展提供精准支撑,助力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纵深推进。(韩燕)
(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