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动态 > 高端访谈 > 正文

铸就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

2024-03-11 10:39    来源: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张文礼

在天上刷新“中国高度”,在深海刷新“中国深度”,在地面刷新“中国速度”……近年来,以载人深潜设备、高铁、核电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产业和产品,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靓丽名片。

但“中国制造”的目标远不止于此。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部署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再次强调“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在强调数量增长的同时聚焦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道出了“中国制造”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标准怎样更好地引领?质量如何更优地支撑?连日来,全国政协委员们结合各自领域,围绕如何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把“中国制造”的金名片擦得更亮,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制造”的底气

在高标准高质量

“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深潜任务,都由我国3台潜水器完成。”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在“委员通道”集体采访中的一番话,让国人倍感振奋。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质量和标准工作,实现了技术、产品和标准的全球领先。”3月5日下午,叶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中国深潜事业领冠全球的关键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红卫的一番话,同样向记者道出了“复兴号”动车组能够不断刷新“中国速度”的奥秘——标准和质量。“我们围绕‘复兴号’制定了数十项国家标准,建立了一套时速350公里运行的技术标准体系,掌握了这一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赵红卫告诉记者,中国高铁能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领跑国际同行,对质量和标准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深潜技术标准的研制,在打造国际一流设备的同时,建立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体系,在这一领域发出更多中国标准的声音。”叶聪说,这些标准在促进行业发展、提升质量水平、推动国际合作、培育青年人才等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先进的技术从诞生到变成产品,离不开标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看来,技术要实现创新突破,离不开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质量基础设施对整个产业全链条的服务和支撑。

培育“中国制造”品牌

离不开更高标准和质量

“高端制造我们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全国政协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陆安慧从事化工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在他看来,产业发展,必须标准先行,“我的切身体会是,对于产品和产业来讲,要实现技术突破和引领,质量和标准始终是第一位的。”

“我们的产品要实现技术领先,不能光看有没有标准,还要看标准好不好、是否先进。进行市场竞争时,要突出强调产品质量,杜绝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谈及如何推动网络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网络信息产品技术、产品和品牌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张峰一再强调标准和质量引领对于实现技术和产品引领的重要作用。“产业要发展、要领先,就一定要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的标准。”他说。

着力打造质量标杆和先进标准,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突破一批关键和新兴领域国际标准,积极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国际化……长期以来,市场监管部门有力有序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和标准化发展“两个纲要”落地落实,为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夯基助力。

提及重视和加强质量及标准化工作,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给市场监管部门“点赞”。“去年我提了一份关于加强新一代充电技术应用,推动电动汽车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提案,得到了国家能源局和市场监管总局的积极回应。”全国政协委员、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级顾问冷俊说,推动新一代超级充电技术发展,标准要先行,“这项内容目前已经被写入国家标准,我很欣慰。”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应该有标准的规范,标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曲伟联合其他委员带来了《关于加强“用户体验标准化体系”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出要不断优化产品供给,推动产品质量迈向中高端,支持有能力的单位参与制修订更多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标准化贡献度。“市场监管总局很重视我们的提案,先后沟通好几次,作出了积极回应。”曲伟告诉记者,主管部门对于标准和质量工作的重视,将进一步助力产业增效提质,培育更多“中国制造”品牌的目标加速实现。

大力夯实打造“中国品牌”的质量根基

围绕制定和完善智造领域标准提出建议、发出呼吁,围绕大模型助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聚势赋能,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补足“中国制造”短板持续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全国政协委员基于各自专业领域,对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的共识日益深化。

“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加强质量文化培育,形成推动质量提升的浓厚氛围。”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正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着力完善质量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尤其是强化新兴领域和新型业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夯实产业提质和品牌培育的质量基础。

在很多全国政协委员看来,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品牌,关键在人,要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和研发团队。

2023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更是同比增长77.6%,成为代表“中国制造”的“新三样”之一。但在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看来,亮眼的数据背后,依然存在隐忧。

“全链条人才的结构性缺失,正严重制约产业后续发展,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市场增长乏力。”张兴海说,与传统汽车丰富的人才储备相比,我国具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及应用能力的汽车人才仍旧匮乏。“要系统性培育新型汽车人才,确保高质量生产、高水平安全、全方位用户极致体验。同时,要支持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他说。

“推动优秀的人才到企业去、科研资金到企业去、支持政策到企业去。”全国政协委员、江丰电子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建议,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去,围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已经成为产业界、企业界和全社会共识的当下,更多的标准和质量“好声音”正持续从全国两会上传来,加速汇聚起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的澎湃动能。

《中国质量报》【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责任编辑:刘丹阳]

相关新闻

上线广告
中国品牌日